从3间平房到维新变法根据地,京城最大河南会馆是如何炼成的?

📅 2025-10-06 17:56:25 ✍️ admin 👁️ 414 ❤️ 55
从3间平房到维新变法根据地,京城最大河南会馆是如何炼成的?

1948年《北京地图》中上斜街中的中州乡祠和嵩云中学

到康熙十年,工部尚书汤斌(河南睢阳人)在老馆的基础上建起了乡祠,以及六所配房,自此,该馆正式称为中州乡祠。

与此同时,汤斌又与在京官员张伯行(河南仪封人)、耿介(河南登封人)等人一起呈请官府,购买了中州乡祠对面的招提寺地基,并在寺庙废基之上建起了一座大厅,名为洛社。因院内植有海棠10余株,故名海棠院。

洛社之南有听涛山馆和池北精舍,因两者之间植有丁香,故名丁香院。再南为月牙池,池南分建嵩云亭和听雨楼。

由此,河南会馆初具规模。

河南会馆现状,图源网络

咸丰十一年(1861),户部侍郎毛树棠(河南武陟人)在月牙池南又购得2亩地,其中包括接待寺旧庙一所。

同治十三年(1874),兵部尚书毛昶熙(毛树堂之子)、刑部侍郎袁保恒(袁甲三之子)又邀集旅京豫人筹资,在馆东兴建了精忠祠和报国堂,东西两侧均设有重檐画廊,内设岳飞像,专供旅京豫人祭奠。

光绪初年(1875),毛氏、袁氏家族又召集旅京豫人购买了会馆附近的古刹寺,因寺中僧人均属豫籍,庙宅也被河南会馆兼并。

之后,旅京豫人又买下了寺庙周边的所有民宅。至此,河南会馆的前门已抵达智桥(门牌为19号,今55号),后门至上斜街,占地面积相当可观。其内不仅修有花园,而且还有假山、轩亭、水池、草舍等设施,总称“嵩云草堂”。

嵩云草堂平面图,图源:白继增,北京宣南会馆拾遗,中国档案出版社,2011.1

河南各州、府、县的举人、学子进京均可居住在这里,在京的河南籍官员商贾等也常常以此为宴饮聚会(多在池北精舍)和以及演戏听戏(会馆东侧精忠词后来曾兼做戏台)的场所。

而就在一次次宴饮以及戏演之中,一段段历史风云在此上演,最为人熟知的便是公车上书以及百日维新。

公车上书出发点 除了松筠庵 还有嵩云草堂?

鸦片战争后,国门洞开,国人也开始睁眼看世界,民族资本主义蓬勃发展,但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,以及后续马关的签订,极大了刺激了国民。

当时正值会试,在康有为、梁启超等人的组织发动之下,上千名的举人联名上书光绪皇帝,痛陈民族危亡的严峻形势,提出拒和、迁都、练兵、变法的主张,史称“公车上书”。

康有为在《康南海自编年谱》明确写到“时以士气可用,乃合十八省举人于松筠庵会议,与名者千二百余人,以一昼二夜草万言书,请拒和、迁都、变法三者……遍传都下,士气愤涌。”

由此,“公车上书”从松筠庵出发,这在史上已成定论。

1895年《点石斋画报》上刊登的“公车上书”的情景

但因时隔已久,而且史料记载不全面,难免有些异议。《北京风情杂谈》一书中称“公车上书”的出发点还有嵩云草堂。

嵩云草堂就在松筠庵(今杨椒山祠)对面,两者隔达智桥胡同相望。

达智桥胡同里的杨椒山祠

有意思的是,松筠,嵩云,同音,同闾,或许有人将其认作同一处所,也是有可能的。

此外,从规模上看,只松筠庵一处,是绝对没办法承载上千举人的聚会的,而其对面的嵩云草堂经不断扩建,其规模宏大,“院宇宽敞”,平日里也常作为举人、维新派人士出入集会之地,公车上书之时,将蒿云草堂加入其中,可能性还是比较大的。

关于上斜街的河南会馆,您还知道哪些故事?欢迎在留言区分享~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